95后花588元进别墅相亲:是恋爱还是新型社交?

上周末,我收到一位95后读者的私信。他说自己花了588元参加了一场高端相亲局,在别墅里走红毯、品红酒、拍写真,最后还加了十几位异性的微信。比公司团建有意思多了,至少不用假装喜欢狼人杀。他半开玩笑地说。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采访过的一位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的家长。当时那位阿姨拿着女儿的资料在烈日下站了整整一天,只换来三四个敷衍的询问。如今,她的女儿可能正在某个陶艺工作室里,一边捏着泥巴一边和潜在对象讨论《葬送的芙莉莲》。 相亲这门古老的生意,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婚恋市场规...


上周末,我收到一位95后读者的私信。他说自己花了588元参加了一场"高端相亲局",在别墅里走红毯、品红酒、拍写真,最后还加了十几位异性的微信。"比公司团建有意思多了,至少不用假装喜欢狼人杀。"他半开玩笑地说。

这让我想起十年前采访过的一位上海"人民广场相亲角"的家长。当时那位阿姨拿着女儿的资料在烈日下站了整整一天,只换来三四个敷衍的询问。如今,她的女儿可能正在某个陶艺工作室里,一边捏着泥巴一边和潜在对象讨论《葬送的芙莉莲》。

相亲这门古老的生意,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婚恋市场规模已达80亿元,其中95后用户占比超过35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三线城市的小型相亲工作室平均月营收能达到5-8万元,这个数字让很多连锁奶茶店都自愧不如。

在长沙,98年的陶思诺已经经营相亲工作室三年。她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:县城青年比都市白领更容易脱单。"不是因为他们条件更好,而是更懂得把相亲当成社交游戏。"她的工作室会给每位会员制作"恋爱说明书",把"月薪8000"包装成"奶茶品鉴大师",把"喜欢钓鱼"升级为"湘江垂钓冠军"。

这种转变背后,是年轻人社交方式的集体进化。十年前我们用陌陌"约咖啡",五年前在探探上"左滑右滑",现在更愿意花500块参加一场沉浸式相亲剧。就像我那位读者说的:"至少能发九宫格朋友圈,比干聊三个月强。"

但这场变革最耐人寻味的,是它正在重塑我们的婚恋经济学。传统婚恋网站靠信息不对称赚钱,新式工作室则贩卖社交体验。在成都春熙路,一家"恋综主题"的咖啡馆单日流水能破2万,他们的秘诀是把相亲拆解成"三次约会体验卡":第一次喝手冲,第二次做皮具,第三次才解锁晚餐特权。

不过有位社会学教授提醒我注意另一个现象:这些光鲜的相亲局里,真正走到结婚的比例不到15%。"就像健身房卖的不是肌肉,而是希望。"他说。这话让我想起南京西路那家总在排队的网红烘焙店——人人都知道买不到刚出炉的可颂,但队伍永远那么长。

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社交契约的诞生。当年轻人说"我不是来相亲的,是来交朋友的"时,他们真正想要的,可能是在算法统治的时代里,重新找回那种不期而遇的可能。就像陶思诺工作室墙上写的那句话:"好的爱情不是填问卷,而是玩拼图。"

下次再路过人民广场,或许该去问问那位阿姨:要不要给您女儿报个陶艺相亲班?至少能躲开七月的太阳。



相关资讯